第 一 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二章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考点 ⑤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多选题6)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 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 1 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②联系

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3.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其二,在何事物内部的采高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 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 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③联系 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1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 l内部 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④联 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 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 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 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2.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 展 的 内 涵 ( 概 念 )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文章源自潍坊木杉教育信息网-http://wfbohan.cn/564/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

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 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

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 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

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 的发展。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恩格斯指出: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 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 们的未来。

 

考点6 原因和结果(唯物辩证法第一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概念: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

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 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

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

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 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考点7必然和偶然(唯物辩证法第二对基本范畴)

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广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概 念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指事物联系 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 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 !必然和偶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必然和偶然是有区别的: '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 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 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 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 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 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和偶然又是统一的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 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 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和偶然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 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考点⑧可能和现实

 

可能和现实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概念: 可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指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

种趋势;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关系: 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 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 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考点 ⑨ 现 象 和 本 质 ( 唯 物 辩 证 法 第 四 对 基 本 范 畴 )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概念: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 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关系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普遍 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 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 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 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 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 认识过程,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 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考 点 10内 容 和 形 式 ( 唯 物 辩 证 法 第 五 对 基 本 范 畴 )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 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 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 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 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 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 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 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五对基本范畴 方法论总结
原因和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我们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 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和现实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 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 过程,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内容和形式 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 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考点11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一规律)(单选题18)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 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 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 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盾分析方法。它 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 “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 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 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 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 种基本形式。

[8]“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

错误在于

A.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D.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 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 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 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这要求我 们看待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例如,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对待外来文化应该 “批判地吸收”。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 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 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

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 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 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二 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 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 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 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 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 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 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 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 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 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 结果。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简单地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 :矛盾存在于一

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

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 现为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 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 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 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

 

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 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 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 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 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 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 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 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方法论意 义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强调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不 能忽略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考点②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二规律)(单选题19))

1.概念: 质、量、度和关节点、量变、质变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 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 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量的意义: ·一是认识 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 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 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

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 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

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

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 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 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 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 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 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量变质变的规律性。量变质 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方法论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

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最后,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

的重要思想原则。

考点13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三规律)

1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 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

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 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 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  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  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 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  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 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 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 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

3.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 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 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 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广告也精彩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